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加沙位于地中海之滨。(摄影 孙伶俐)

加沙,这个曾经在新闻上无数处听到的既神秘莫测又时有战乱的地方,在今年3月我终于有了机会得以一睹芳容。那里给我的印象是复杂的,既有地中海的美景,又有难民营的破败;既有民生之多艰,又有一张张脸庞上洋溢的灿烂笑容,就连被以色列描述为恐怖分子的哈马斯也并非凶神恶煞,而是西装革履、颇有绅士风度。

走进加沙不容易

由于加沙目前由巴勒斯坦的一个政治派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控制,受到以色列的长期封锁,使得加沙就像一个大监狱,人员进出极为困难。进入加沙目前只有两个通道,一个是从位于北部以色列一侧的埃雷兹检查站进入,另一个是从位于南部、埃及一侧的拉法检查站进入。从埃雷兹检查站进入加沙,要经过以色列海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以及哈马斯三道关卡,除了外交官、记者和人道主义援助人员以外,其他人根本无法进出。而加沙的当地人也很难从加沙出来,一般只能通过南部的拉法口岸进出,而拉法口岸由哈马斯和埃及控制,几个月才会不定期偶尔开放几天,常常人满为患,排队很久也无法通过。

进入加沙的埃雷兹检查站,除外交人员外要进入加沙必须从铁丝网的走道里通过。(摄影 孙伶俐)

接到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简称巴办)的通知,巴办要去加沙参观联合国的难民小学以及看望加沙华人华侨后,我立刻与我台在加沙的向导联系,希望他尽快向哈马斯申请,帮我办理进入加沙的许可。结果好几天过去了,直到临行前的一晚许可证还是没拿到,不过向导保证说第二天早上肯定能拿到。我把情况向巴办汇报后,巴办陈主任表示,可以让我坐巴办的车,走走试试。但是问题来了,假如我闯关不成没进去,许可证等一天又拿不到,那我岂不是一个人留在埃雷兹检查站回不来了?于是我又找了科技日报记者,他答应假如我没进去加沙,他可以接我回到耶路撒冷。这样37日一大早我就搭乘巴办的车向加沙驶去。

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主任陈兴忠看望加沙华人华侨。(摄影 孙伶俐)

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埃雷兹检查站,高高的隔离墙和铁丝网下,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如果我是自己开车就得把我以色列牌照的车停在这里,然后步行去以色列海关办理进入加沙手续,再步行到加沙那一侧。坐巴办的车就方便很多,不需要步行太多。海关询问我去加沙做什么,我说我是记者,她就给了我一个小蓝条放行了。这时候加沙的向导也打来电话说,我的许可证办下来了,他在进入加沙后的哈马斯办公室外等我。

乘巴办的车经过海关后进入一条很冷清的柏油通道,车道旁边是一条100多米的铁丝网长廊,除了外交官外,其他进入加沙的人都要自己步行从铁笼子里走进加沙。我也享受了一把外交官待遇,没有进铁笼子。很快就到了一个关口,道路边的石头柱子上画着巴勒斯坦的国旗,我们下车和联合国的人员打招呼,他们帮助大家在法塔赫的办公室办了手续。跟着联合国人员再往前行驶了百十米又停下来,路边有一个哈马斯的办公室。等在那里的向导把我的许可证给我。当地安保人员开车带领我们继续前行,我们就这样经过3道关卡终于进入了加沙。

难民和海景

加沙曾经的岗哨。(摄影 孙伶俐)

虽然是春天,但是道路两旁没什么生机,偶尔能看到一些残垣断壁,有些房子外墙上残留着弹孔,还有一些哈马斯当年打仗用的岗哨,上面飘扬着巴勒斯坦国旗,下面则堆满了沙土和汽车轮胎。偶尔也看到一些零星的楼房正在兴建。

加沙幼儿园的小朋友。(摄影 孙伶俐)

走进联合国的难民小学,操场很小,在外面玩耍的孩子们一看到我给他们拍照,纷纷摆出各种姿势抢镜,非常可爱。在座谈会上,联合国官员介绍说,加沙经常停水停电,基础设施落后。由于难民营的孩子多而学校少,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他们不得不让孩子们分时段上课,有的上午上课,有的下午上课。巴办陈主任和孩子们交流时,问他们知道不知道中国,孩子们都说知道,还说中国很大,中国有长城,问他们中国有多大,长城有多长,他们就回答不上来了,不过能感到他们内心对中国的向往。

记者与巴办陈大使、哈马斯保镖在幼儿园门口合影。

在一所幼儿园,陈主任在黑板上写下汉语和阿拉伯语的“中国”两个字,教小朋友大声念“中国”。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说出“中国”两个字,我十分感动,对中国外交官充满了崇敬。也许中巴友好的种子就是这样埋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和加沙几所大学的年轻学子的对话也很有趣,他们毫不怯场,踊跃提问。因为到这里的外国人少,所以他们见到中国人感到很稀奇,尤其是会说阿拉伯语的女外交官让他们很是惊讶、兴奋,纷纷抢着和巴办的女外交官合影、自拍。从他们的每一张笑脸上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纯真、热情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中国政府虽然给他们提供了奖学金,但是以色列的封锁让他们很难前往中国。一想到他们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离开加沙,就让人觉得很心酸。

常常看新闻的人大约都知道加沙总是打仗,不太平,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加沙还是个海滨城市。蔚蓝的地中海风景怡人,然而这里却不像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那样高级酒店林立。加沙海岸边停靠着一些渔船,海边不远处鳞次栉比的低矮房屋就是难民营了。据说这里的渔民只能在附近几海里的地方捕鱼,稍微远点就会受到以方的警告,而这附近的鱼都快被当地渔民捕捞得差不多了。海边的酒店虽然可以欣赏海景但是除了外交官和记者,根本没有游客到这里来酒店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

远嫁加沙的中国姑娘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在这么偏远艰苦的地方,还有3个女孩从中国远嫁到加沙,一方面让人不能不惊叹爱情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她们当初嫁过来时并不知道加沙是这样。20多年前嫁到加沙的北京女孩曲阳说,她当初嫁到加沙时正逢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她以为这里真的会像巴勒斯坦人梦想的那样会成为中东的新加坡,没想到随后的巴以战争和以军的封锁,让加沙完全无法正常发展,不仅没有繁荣,连进出加沙的自由都难以保障。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当地的就业率也很低,曲阳的孩子现在都在国外读书,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到中国护照,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护照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有了中国护照,孩子将来的就业面会宽一些。陈秀艳有4个孩子,6岁的大女儿哈斯娜在中国长大,2年前陈秀艳带着孩子回到加沙。加沙每天都停电,哈斯娜也学会了一停电就打开充电电灯,还学会了擦桌子、洗碗,帮妈妈照看弟弟妹妹。哈斯娜很怀念在中国的时光,因为那里不打仗,不停电,她很喜欢中国。张少甫嫁到加沙9年,只回国探亲2次,虽然她有中国护照,但因为受到以色列的封锁,进出加沙实在是困难重重。她的亲戚就在以色列,虽然近在咫尺,但是她却没办法去看望他们。

虽然在加沙生活并不如意,让侨胞们感动的是祖国没有忘记她们,逢年过节巴办会派人来看望她们,还经常打电话问她们需要什么帮助,让她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比亚迪汽车

中国作为商品大国,几乎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加沙也是如此,比如说婚纱、日常用品等等都是中国制造。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加沙经济萧条,不过还是在缓慢发展。比如,这里还有一家比亚迪汽车的专卖店。由于最近以色列放开了进口人道主义物资的许可,所以车行老板得以从埃及进口中国的小汽车。比亚迪物美价廉,受到了加沙民众的欢迎,第一批进口的30辆汽车很快销售一空,第二批也销量很高。不过,他们仍然担心有一天以色列方面又突然不允许他们进口小汽车了。

后记

三天的采访匆匆结束了。加沙之行更让我们感受到自由的可贵、和平的可贵。从加沙回来没多久,巴办就经过努力,和国内协调,特事特办,解决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的中国侨胞孩子的中国护照问题。就以一首小诗《加沙 加沙》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走进你是多么不容易

三道关卡拦住了我和你

在蔚蓝的地中海之滨

阿拉法特亲吻过的土地

风光旖旎 还有弹孔麻麻密密

曾梦想成为中东的新加坡

如今却是满目疮痍

加沙 加沙

何时你才能不再挣扎

品尝应有的繁华

话题:



0

推荐

热风

热风

15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耶路撒冷首席记者,2009至2013年曾任驻巴基斯坦首席记者。 虽然两次驻站都是在战乱地区,但是却各有特色:巴基斯坦号称巴铁,名不虚传,没去过的人不知道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人有多么友好;而以色列又是一个独特的国家,虽然国土小,但却是个创新创业的国度,巴勒斯坦虽然是个国家,但实际上仍然受以色列控制。 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我的文字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巴以地区。

文章